鄂伦春族 |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约有7000人左右。鄂伦春人勇敢强悍,以狩猎为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区,以及黑龙江省的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 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 
							 
						 
					 | 
				
				 
					
            
            
							 
								
                |  
                    
                       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鄂伦春族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相关内容:饮 食、居 
                    住、丧 葬、禁 
                    忌、宗 教、服 
                    饰、婚 俗、习 
                    俗、节 庆 
								 | 
							 
						 
						
             
            
               
                |  
                     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大兴安岭纵贯南北,小兴安岭沿黑龙江斜向东南。大小兴安岭无数条山溪,汇成了许多气势磅礴的河流和湖泊。碧绿的高山和葱郁的树海,瑰丽如画。鄂伦春人世世代代游猎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中,故有“山岭上的人”之称。 
                      鄂伦春族最擅长的手工艺品,是用大量的桦皮制作的盒、篓、桶、箱和轻巧的桦皮船。并在上面雕绣各种美丽的图案,充分反映了他们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 
                    相关内容:民族工艺、文学艺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