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绿色中国
文章来源:故乡  发布日期: 2001年5月5日
黄河还能流多久
王海燕 白志宏

  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黄河没有断流成了新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黄河的危机已经解除。黄河断流的危机首先出现在下游,始于黄河第一曲。
  
  玛曲,藏语,意为黄河。

  黄河从青海进入甘肃,便沿着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玛曲县南、东、北绕了一圈,形成了“天下黄河第一曲”。在周围高山、坡地上,曾经有23条一级支流、300多条二三级支流通过玛曲的草原、湿地,一起汇入黄河,补充水量达到45%左右。玛曲因此得一雅号———黄河蓄水池。

  然而,眼下的现实让人触目惊心:从玛曲流入黄河的支流有一大半干涸了,过去的湿地正在被一片片的黄沙分割开来。“黄河蓄水池”已经变得越来越小!

  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草甸,是黄河的第一道绿色屏障。要真正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就不能忽视“黄河蓄水池”功能正在被削弱的现实。

  曾是“羌中畜牧甲天下”

  黄河干流在甘肃境内流程为740公里,在玛曲县境内的流程约433.3公里。玛曲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端,与川、青两省交界。玛曲南部为松潘草原,东部是岷山余脉,北部有西倾山阻挡,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黄河三面环绕,使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美,被誉为亚洲第一优良牧场,自汉代就有“羌中畜牧甲天下”之称。

  据玛曲的中年人讲,他们小时候经常藏在草丛中捉迷藏。可如今,我们行驶在玛曲的草原上,低矮的草皮已经使令人陶醉的藏童嬉戏图变成了遥远的回忆。进入人们视线的更多的是一种长相似鼠,个头像兔的高原鼠兔,它们在草原上四处奔跑,啃食草根。还有一种生活在地下的动物———中华鼢鼠,它们虽然不啃食牧草,但它们从地下翻动地表,顶起的一个个小土堆把草皮盖了起来,造成大约30%的草地裸露。一亩草场一般有4只鼢鼠,一只鼢鼠一年掀起十二三个土丘,一个土丘的直径大约50厘米左右。正常情况下,一亩地年产鲜草300公斤,仅鼢鼠造成的鲜草损失每亩就达90公斤。而每亩草场的高原鼠兔大约有几十只之多,它们专门啃食草根。

  433公里河道220公里沙丘

  黄河环绕玛曲433公里,其中沿河两岸有220公里的沙丘带。

  黄河玛曲段河面最宽处350米,最窄80米;两岸沙丘最宽处各10公里,最窄处各1公里。

  天下黄河第一曲的河岸原本是由大自然来维护的———由水涨水落冲刷到岸边的沙土,很快落上了草籽,它们生根、发芽,完成定植,河边的沙土被及时固定下来。

  眼下的情况却令人担忧,由于超载放牧,等不到飘落的草籽完成定植,河岸就已经被牛羊来回踩过好多次了,无法休养生息的河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沙丘,并从河边向两岸的草地不断侵蚀,速度达到每年几米到几十米。

  曼尔玛乡是“黄河第一曲”的“顶部”,河道的弯曲度最大,沙化也最严重,这里河道两岸各10公里宽的沙丘逼走了绿色;在距河边较远的地方,还能看到丰茂的草地,离河边越近,牧草就越稀疏,而其中一种叫黄帚橐的宽叶毒草就占了一半以上。河岸已让人无法靠近,因为随时都有可能塌陷。

  玛曲属于若尔盖湿地的一部分。据了解,玛曲曾有近6.67万公顷沼泽地,如今只有不到2万公顷。原来的沼泽地变成了戈壁滩和植被

  稀疏的半干滩或黑土滩,本来水草丰茂的高寒草甸呈现出了荒漠化景观。

  去年,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杜国祯教授曾驱车穿越整个若尔盖湿地。他惊讶地发现,沼泽地已经大片大片地干涸了,过去稳定的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草场不断减少,牛羊不断增加

  据统计,玛曲县草原退化面积达46%以上,不能利用和已失去利用价值的草场面积达20.8%。沙化面积正在以每年近300公顷的速度递增。

  与之相应的是,全县各类牲畜存栏总量不断增加,已由50年代的24万头只,增加到90年代的70多万头只。

  作为我国藏族的第一位理学博士,杜国祯教授从80年代起致力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他告诉记者,现在在广袤的玛曲草原,几乎找不到没有放牧过的原始生态区。因此,很难找到生态研究的对照点。

  草场退化,其自然因素是气候干旱、鼠虫害及黄河改道侵蚀等。据记载,玛曲80年代降水量为400~700毫米/年,90年代后期降水量只有200~600毫米/年,降水量的逐年减少,致使数千眼泉水干涸,大部分山谷小溪干涸,湖泊水位下降,地表径流量锐减。鼠、虫害面积达15万公顷。滥砍滥伐、过渡放牧、草原超载等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草原退化的速度。从航测图上看,60年代有绿斑面积21.1万公顷,90年代只有4.9万公顷,减少76.7%。根据1976年和1994年卫星遥感图像比较,沙丘分布由以前的斑点状向集中连片演变。目前,玛曲沙化面积已达39996公顷。

  形势严峻,希望还在

  据统计,近8年来,黄河玛曲段补给黄河水流量减少了15%左右。已经有2500多名牧民成为贫困人口,16.8万头只牲畜完全退出沙区。专家呼吁,若不治理这片沙化草场,黄河第一曲在不远的将来会变成高寒荒漠,其结果是千古流淌的黄河将不复存在。

  形势虽然非常严重,但专家认为治理的难度并不大。

  “黄河两岸的沙丘,只要通过种植灌木就可以控制。”杜国祯教授认为,与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相比,玛曲目前的降雨量仍可维持植物生长,而且河边的水位较高,种植灌木容易成活,关键是真正下决心落实。

  由香港乐施会资助197万元人民币,杜教授正在玛曲主持“甘南牧区高效畜牧业生态工程示范及技术推广”项目。项目区选在草原退化最严重的欧拉乡和尼玛乡,包括100户牧民、2万亩草地。杜教授告诉记者,其实,这里生态恢复的过程也很简单,不同类型有不同方法。鼠害严重的先灭鼠;地面板结的先犁出缝隙,再施以羊粪,洒上草种;在此基础上,第一年围栏时生长季停止放牧,等秋季再放牧。草场恢复成本包括灭鼠、草种、围栏及施肥的劳力等,每亩约需50元人民币,产草量可提高两倍,为牲畜提供足够的饲料储备。

  玛曲县国民生产总值两亿多元,财政收入4000多万元,每年投入近千万元用于草原治理,每年种草规模达3万亩。国家和省上也曾拨出数百万元建立抗灾保畜基地。但是,对于日趋加剧的荒漠化来说,仍属杯水车薪。

  据了解,甘肃省政府已报请国家有关部门设立黄河首曲湿地水源涵养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以便从生态牧业草原工程、生态林业工程、生态水利水保工程等3个方面开展综合治理,让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流不息。

  编后:黄河中下游断流已经使我们忧心忡忡,但是更让人担忧的是黄河的源头已经出现水量大幅减少、草原退化、湿地萎缩和沙漠化加剧等现象。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变,那么这条哺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河流,很有可能由于源头的断流而最终慢慢消失。黄河流经好几个省区,这些地方大都属于生态环境恶劣、土地焦渴的缺水地区,对于这样一条流域广且极其重要的河流,国家应该制定统一的法规从各个方面对她进行保护,各地各级政府也应该尽其所能地护养她,而不只是开发利用她,因为现在各地的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她的承载能力。我们已经到了必须立即采取有力措施的时候了,不要等她干涸了再痛心疾首地忏悔。既有前车之鉴,何必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