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原湖泊拧紧生物安全阀
|
黄勇
水质变坏小银鱼惹大祸
美丽的泸沽湖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奇异的自然风光,明澈的湖水,神秘的摩梭人。
每年大批游人慕名而来,给当地摩梭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两三年前,居住在这里的摩梭人却差点失去这一湖净水,惹祸的就是那投入湖中放养的小银鱼。
1997年,宁蒗县水产部门在泸沽湖里放养了80万尾小银鱼鱼苗,次年开始打捞,3年内共打捞了近180吨的小银鱼。小银鱼经济价值很高,新鲜银鱼每公斤可以卖到10元左右,而干品卖价每公斤高达150元。
而与红红火火打捞小银鱼的局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泸沽湖清澈透明的湖水渐渐变得浑浊了。据丽江地区环境监测站1999年和2000年监测分析,泸沽湖水质已由过去的Ⅰ类水质变为Ⅱ类,透明度降低,局部区域已有“水华”发生,原特有珍稀鱼种裂腹鱼趋于灭绝,珍稀植物波叶海菜花数量也明显减少。
下村村长腊古·鲁汝平措(汉名:曹鲁汝)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来仍然心有余悸:“到了9~10月份,每天有几百条船挤在湖里用大网打捞小银鱼,大概有1000多人吧。他们白天打鱼,晚上住在船上,吃喝拉撒全在湖里,各种生活垃圾漂在湖面。好多小银鱼死了,腐烂在湖里,把水搞得很脏,游客们意见很大。”
他说,他们村大多数人都靠旅游挣钱,1年收入上万元,好的能有几万元,靠的就是干净美丽的泸沽湖,湖污染了就完了。以前湖里的黑天鹅看见泡沫塑料就不靠岸,只是远远地躲在湖心深处,不靠近人。因此,村民都赞成禁止放养小银鱼,保护泸沽湖水。
论证不科学忽视生态影响评价
据宁蒗县水电局水产站站长子增明介绍,1996年云南省农业厅从农业部争取到一个养殖小银鱼的项目,原来打算在迪庆州、大理州等地先进行放养实验,后来考虑泸沽湖的水比较接近北方环境,有关部门遂决定在泸沽湖搞小银鱼放养。在匆匆做了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后,1996年8月,云南省水产推广站对此报告做了评审,认为泸沽湖小银鱼放养项目经济效益显著,有利于当地百姓脱贫致富,而引进小银鱼将不会对泸沽湖的原始生态环境产生多大影响。次年,有关部门开始在泸沽湖里投放小银鱼。
宁蒗县环保局局长卢崇伟说,宁蒗县水产部门1996年做的关于在泸沽湖里放养小银鱼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缺乏科学的论证,没有做泸沽湖的生态本底调查,也没有做放养小银鱼的生态影响评价,3年下来,已经对泸沽湖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为了严格控制小银鱼对泸沽湖水体水质和生态系统的污染与破坏,丽江地区行政公署已经发出禁养通知,规定从2000年8月1日起禁止任何单位、团体和个人在泸沽湖及其集水区域内进行银鱼养殖活动,其引种、孵化、投放、生产研究等活动也一律禁止。并在禁止进一步投放、复壮泸沽湖银鱼种群的基础上,使泸沽湖小银鱼数量逐步削减。
另据记者从宁蒗县环保局了解,投资300多万元、日处理能力40吨的泸沽湖污水处理工程将于今年4月左右完工。
物种引进应确保生物安全
卢崇伟告诉记者,由于泸沽湖地跨云南、四川两省,需要两方共同采取保护行动。比较而言,四川省盐源县的旅游业发展不够,村民比较穷,禁养银鱼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很大,那里的老百姓很有抵触情绪。要保护好泸沽湖,两省的有关部门必须采取共同的禁养及其他措施。
子增明说:“我们已经在通知下发后停止了放养小银鱼,并禁止捕捞,准备让其自然消亡。”
云南省农林业厅原副厅长、高级工程师郝裕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原生环境里引进外来物种,对其生态系统肯定影响很大,这方面需要做更完善、科学的研究,经济效益还是应该服从环境保护。
云南省环保局自然保护处处长陀正阳说,在刚刚结束的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云南省已经将九大高原湖泊的水污染综合防治作为云南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原湖泊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水源量不足,水体水质交换能力很弱,像抚仙湖水体交换一次需要190年,其生态系统一旦受到影响、破坏,将很难恢复。高原湖泊的湿地系统也不像平原和东部地区那么发达,且面积逐年缩减,一旦遭受污染,影响很大。
有鉴于此,云南省环保局对高原湖泊的物种引进和保护生物安全采取了严格措施加以限制,规定引进物种的时候必须先做实验,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严格限制引进规模。
据陀正阳介绍,80年代初,滇池、洱海、抚仙湖曾经引进银鱼。由于银鱼繁殖能力比较强,短短几年就变成了各高原湖泊里最大的种群。捕捞银鱼的网网眼很小,往往将别的鱼种一网打尽,对各湖泊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对土著鱼种影响很大,不少珍稀鱼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而且大量银鱼自然死亡之后沉淀在湖里腐烂,对水质也造成很大影响,教训深刻。
据记者了解,这些湖泊早已不再养殖银鱼。抚仙湖正在进行恢复其原有珍稀鱼种抗浪鱼的工作,一方面是为了尽快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其市场价值高达1000元/公斤,远非银鱼所能比。
假如泸沽湖也能恢复其裂腹鱼种群及其他珍稀动植物资源,则无论对于保护其原生生态系统还是发展当地经济而言,都是善莫大焉。 编后
生物的入侵和盲目引入物种会破坏生态平衡,甚至会引发一场生态灾难,恶化当地的生态环境。由于引入了银鱼,泸沽湖的生态系统和水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便是例证。这件事给人以深刻的教训:一是不能为经济利益盲目引进新物种;二是在引入新物种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三是要尊重科学。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这个问题都非常重视,出台了法律法规,严防生物入侵,规范物种引入。因此,一些地方如果要引入物种,一定要依法行事,慎重对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