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全球石油短缺我们怎么办
|
王家诚
当前,中国国内石油供应短缺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自 1993 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的净进口量逐年增加,2000 年已经超过了 7000 万吨,约占石油消费总量的 30%。供需矛盾如此尖锐,我们不得不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石油问题了。
经过 60 至 70 年代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石油生产一直处于相对稳定上升的阶段。整个 90 年代,我国原油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 1.7%,年均增加量近 250 万吨。但石油消费量却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其年均增长率高达 7.3%,年均增加量 1180 万吨。这一“高”(消费的高幅增长)和一“低”(产量的低幅增加),就是造成我国国内石油供应短缺的基本原因。
纵观“十五”和到 2015 年的十多年,一“高”
一“低”的局面仍将持续。据预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环境污染的要求,并考虑到节约和替代因素,2005 年和 2015 年全国石油需求量将超过 26000 万吨和 31000 万吨,“十五”和后十年的年均增加量分别为 550 和 500 万吨;而这期间原油的年均增加量最多能达到 300~400 万吨。2005 和 2015 年国内石油供应缺口量将分别在 8000 万吨和 10000 万吨左右。由此看来,如不采取战略措施,石油生产负增长的日子,将会提前到来。
值得吸取的历史教训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一个是 1963 年,那一年大庆油田基本建成投产,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另一个就是 30 年后的 1993 年,那一年中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号,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和深刻思考。
1963 年后,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前例的,原油产量由 1963 年的 643 万吨增加到 1973 年的 5361 万吨,1983 年的 10607 万吨和 1993 年的 14524 万吨。前二十年,原油产量的年均增速高达 15.05%,几乎翻了四番。随后十多年,原油年均增速降至 2.56%。石油开采速度的正常减缓,符合油田开发从发现期→低产期→高产期→衰减期→枯竭期的变化规律。
值得吸取的教训是,我国在石油消费方面走了一条弯路。60 年代,中国石油工业的高速增长,人们对石油资源和原油开采的增长估计过于乐观,盲目提出要“改变燃料结构”、增加中国燃料结构中油、气的比重的发展思路,结果烧油量猛增。1970—1978 年间平均每年增加烧油量 350 万吨。燃料油不够烧,就大量烧原油。1978 年的烧油量高达 3829 万吨,其中烧原油量 1395 万吨。这几年中,全国石油消费总量中作为燃料油烧掉的数量几乎占一半。锅炉烧油特别是大量烧原油,是很大的浪费。为此,国家不仅每年白白烧掉几千万吨石油,而且花费了大量资金把烧煤锅炉改成烧油锅炉。
70 年代初期和末期国际上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发达国家陆续出台节约能源和石油替代政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政府于 1977 年及时提出了压缩烧油的政策,要求把烧油锅炉改为烧煤,这是一项以煤代油、减少石油消费的积极措施。1976 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在能源总消费量中的份额曾高达 23%;贯彻压缩烧油政策十年后的 1986 年,这一份额已降到了 17%。中国压缩烧油的成绩是明显的,为此国家不得不再次花费大量资金把改为烧油锅炉改回烧煤。实践告诉人们,不合理的石油消费导向是可以通过调整相关政策改变和控制的,但国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这是一个严重教训。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不合理石油消费的情况,应该特别注意 1993 年这一历史年份发出的信号。如果说,1963 年发出的信号影响了中国石油的开发战略(大量开发)、进出口战略(大量出口)和消费战略(大量烧油),以至整个能源发展战略(石油大量代替煤炭,增加石油比重)的话,那么,1993 年的信号,也应让我们对中国石油发展战略,包括勘探开发战略、进出口战略、需求消费战略,以至整个能源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审视。
出路在于石油进口替代战略
解决我国石油供应短缺问题,确保石油安全供应的最佳途径是采取石油进口替代战略,包括合理开发和优质利用国产煤炭,增加本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节约用油等。
合理开发和优质利用国产煤炭替代石油进口,这是带根本性的选择。发达国家在石油危机以后都采用煤代油政策,除了汽车、内燃机车、航空、船用柴油机以及石油化工原料必须使用石油以外,其它窑炉、电厂都可以用烧煤代替烧油。这里要强调的是,以优质利用煤炭来替代石油进口。因此,实施这一战略,应该着重在煤炭生产、加工和利用的优质化上做文章,要提高原煤的入洗比例,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用于发电、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等。
适当增加国内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替代石油进口,能促进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且可以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有利于政局稳定。所以,这也是一个良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手中拥有 1~2 亿吨石油,这对于维护和巩固国际斗争和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意义都很重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内石油工业的发展,加强资源勘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采用先进采油技术;建设远距离输油管线;增加必要的建设资金。
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是发展国内石油工业的一种补充。关键是要选准国家和油田,要做好各种采油国家和油田的方案比较,包括经济比较和综合比较,从中选择较好的方案。与通过贸易途径进口石油相比较,到国外投资参与产油国家的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建立稳定的海外石油生产基地,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有效途径,目的是保证国内石油供应。
节约用油替代石油进口的选择,同上述开源选择不同,这是一个节约措施,是诸多方案中最好的一个措施。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节油的投资和成本都比开发便宜。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在改革开放以后 10 年间,采取一系列节油措施,在生产年均增长 7.2% 的情况下,动力用油没有增长反而减少,节油成绩显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