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目前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理 >> 绿色中国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 2001年7月26日
退耕还林还草
孟西安

“夫妻栽树”传佳话

  被称为“夫妻栽树”模范的安塞县农民张莲莲和丈夫王耀武,从 1981 年起,20 年来坚持在村前屋后退耕栽树。到 1999 年 18 年间,累计栽树 15000 多亩。从去年至今,一年半时间,他们栽树 500 多亩。他们栽树的劲头为何这么大?全国劳动模范张莲莲对记者说:“眼下国家的政策好哇!俺们是用当年延安‘兄妹开荒’的劲头来搞‘夫妻栽树’哩!”——这是延安百万群众积极植树种草的一个缩影。

  日前,记者来到延安市宝塔区燕沟示范区的山峁上,只见原来寸草不生的黄土山峁顶上,种植的苜蓿草长得一人多高,空中飞鸟鸣叫,草中野兔窜跑。四周山坡不是栽了树,就是种了草。

  延安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 2.88 万平方公里,占其总面积的 78%,年入黄河泥沙高达 2.58 亿吨。长期以来,延安虽然坚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但由于垦荒种地,林草成活和保存率低,致使治理后的保存面积仅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27%。

  退耕还林还草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延安农民的积极性。延安市委书记王侠指着延安四周已经或正在变绿的山头说:“退耕还林还草,关系千家万户,荫及万代子孙,延安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王侠向记者列出了以下统计数字:1999 年,国家确认延安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荒地造林种草面积 164.8 万亩,占陕西省当年造林种草总面积的 38.7%;2000 年延安实际完成造林种草面积达 325 万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 200.5 万亩,是国家下达计划的 13.4 倍,完成荒山荒地造林种草面积 124.5 万亩,是计划的 102.7 倍。其中仅吴旗县当年就退耕还林还草 155 万亩,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在全国各县名列第一。

好政策春风化雨

  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中,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计划在 3 年内使耕地由 1400 万亩减至 400 万亩,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 80% 以上。去年年底,延安市共向全市农民兑现粮食 1.6 亿公斤和现金 1.2 亿元。许多退耕还林享受政策补贴的农民高兴地说:吃的是国家的粮,花的是国家的钱,而栽的树种的草却是自己的,这真是做梦也没想到的好事!

  坚持栽种与保护并重,是延安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见实效的重要保证。过去,年年栽树种草,却看不见树和草,树苗和草不是入了羊口,就是当成柴火烧掉了。对此,延安市各区县实行封山禁牧禁伐。国有林业单位把工作重点由采伐利用转移到植树造林、保护资源。宝塔区实行封山禁牧禁伐后,林活了,草旺了,羊多了,全区舍饲养羊由前年的 3.6 万只发展到今年的 9.8 万只。在禁伐前,麻洞川林场管理的林场已无林可伐。封山禁伐后,林场与职工实行“股份制造林”以及林场与周边村子联合造林共 6300 亩,同时搞大棚育(树)苗,山绿了,林场活了,职工的收入也比原先高出近 3 倍。

绿了山川 富了乡亲

  要解决国家有“被子(绿化)”和农民有“票子”的矛盾,关键在政府拿出符合实际的好“点子”。在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中,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在赢得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洛川县根据地处苹果最佳优生区的实际,退耕后栽种的苹果树已发展到 30 多万亩,每年苹果收入占到县财政收入的 1/3 和农民纯收入的 3/4。“腰鼓之乡”安塞县将耕地移向川地,退耕的山坡地累计造林达 26 万亩。他们将以种粮为主的川地改为以发展大棚温室蔬菜为主,现在全县大棚菜已发展到 4205 棚(亩),棚均产值达 1.1 万元,使农民年均收入由 1995 年的 921 元增长到去年的 1706 元。

  宝塔区区长冯毅介绍说,现在农民的观念变了,把种草当产业来抓,为草施肥、盖地膜,从国外引种的阿尔钢金紫苜蓿当年一亩可收入 400 元,3 年后可收入数千元,比种粮的效益好得多!

  现在,延安的山峁沟坡正迅速变绿。从今年起,国家决定将延安市 13 个县区全部列为退耕还林还草试验示范区,并增加每年的退耕计划。延安正朝着 3 年内完成退耕还林还草 1000 万亩的目标迈进。

绿起来的启示

王斌来

  告别了一片片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延安的生态环境好起来了,延安乡亲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这样的良性循环来之不易。

  山川依旧,坡地依旧,可绿起来以后,延安的面貌却今非昔比,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这是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硬要违背规律人为地改变山川土地的用途,既不能真正发展经济,又破坏了生态环境,得不偿失。过去,不少地方始终走不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原因就在于此。延安的乡亲们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张莲莲夫妇从 20 年前开始尝试退耕种树,在再造秀美山川的“绿色革命”中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启示之二:必须及时更新观念。如今,发展经济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错误观念在许多地方仍有市场。对此,延安人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解决国家有“被子(绿化)”和农民有“票子”的矛盾。事实上,打破延安农村沿袭多年的广种薄收的农业生产方式,既要及时更新观念,又要有解放思想的勇气。退耕还林还草不是消极地退耕,而是在退耕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在增收上下大气力,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耕地面积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增多了,退耕还林还草才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

  启示之三:必须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正确决策,延安人毫不犹豫地把精力投入到实干中去。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涉及地方政府实际工作、千百万农民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光靠一两次会议、一两个人、一两项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正是继承了革命年代的实干精神,延安的吴旗县才创造了 2000 年一年退耕还林还草 155 万亩、在全国各县名列第一的佳绩。正是有了无数个遍布延安的“夫妻栽树”式的干部和群众,延安地图上的绿地才一天天多起来。